“他们鞭春牛/高举的柳枝落在渐生春风的大地上/源远流长的不止农耕……”2月4日,立春,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西村村民余元峰站在自家院里,吟诵着刚刚自创的诗歌《立春》。
迄今为止,余元峰已创作了上千首诗歌,这些诗歌基本上以农村、农民为题材。因此,余元峰有了“农民诗人”的称号。记者见到他时,感觉眼前这位身穿休闲装、脚踩运动鞋的中年男人,似乎和想象中的农民形象有些不同,更不会和诗人联系在一起。但当他翻阅诗集,吟诵自创作品时,诗人的气质一下子就立了起来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不久前,余元峰填词的村歌《在余东,画一个未来》获得浙江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奖,歌词描绘了以余东村和余西村为中心的余东未来乡村的旖旎风光、人文底蕴。
写诗不为生计,它是一个理想
今年49岁的余元峰自幼爱好文学。小学时,他就是语文课代表,作文经常被语文老师表扬。
上世纪80年代末,还在上中学的余元峰接触到北岛、舒婷、顾城等朦胧诗派诗人的作品,被其虚实相生、含蓄隽永的表现形式以及朦胧的艺术感深深地吸引。
从那时起,余元峰开始尝试创作诗歌。“我不懂诗该怎么写,只觉得要把看到的、认为有意思的景和物记录下来。”余元峰说,那时课余还要帮着家里干农活,他就把笔和本子揣在兜里,劳作时突然有了灵感,就随手写下来。
“我有一首旧作《每一颗落日都满含热泪》。记得有一次,我忙着干农活,不知不觉已近黄昏,抬头看到斜阳余辉,想到母亲在家中已备好饭菜等着我,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。”余元峰说。
“这叫拿起锄头是农民,抓起笔杆是诗人。”记者对余元峰说。被记者称为“诗人”,余元峰有点不好意思:“那时候我只是个诗歌爱好者。我现在还保存着六七本多年前的笔记本,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那时写下的诗句,但那些诗歌都没有在刊物上发表过。”在余元峰看来,那时他还没有发表过诗作,当“诗人”还不够格哩。
高中毕业后,为了减轻家庭负担,余元峰外出创业。虽然工作繁忙,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诗歌阅读和创作。他经常购买诗刊,夜晚还会整理、记录一天当中的诗歌灵感,漂泊在外的乡愁,成了他的创作源泉。
余元峰说,写诗不为生计,它是一个理想、一种精神支撑。他一直坚持创作,至今笔耕不辍30余年。
2017年,余元峰结识了一些衢州本地诗人。其中,衢州市作家协会诗创委主任崔岩、副主任孙剑都对余元峰的诗歌表示肯定,这让余元峰的诗歌理想更加坚定:“我和诗友经常切磋交流,这让我的诗歌创作更加成熟。也是在他们的帮助下,我加入了衢州市作家协会。”余元峰说。
此后,余元峰更加积极地给诗刊杂志投稿。他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:“余西”,其中饱含着对家乡的眷恋。这些年,他的作品陆续发表在《诗刊》《江南诗》《中华文学》《浙江作家》《浙江诗人》等刊物上。
又不要你掏钱,写写试试吧
余元峰认为,诗歌创作要回归生活本身。
2020年,余元峰回到余西村,依托在外承包食堂的经验在村里开起了餐厅。作为返乡诗人,他把很多新奇的想法付诸实践。
他推动举办农民诗创作培训班,邀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《浙江诗人》杂志负责人,衢州市作家协会诗创委成员为村民授课;将村民创作的诗歌修改、整理后给诗刊杂志投稿,激发村民的创作热情;他还将诗歌喷绘在农房的墙面上,希望让人们嗅到清新的艺术气息……
在余元峰的带动和影响下,有200余名村民参加了农民诗创作培训班和各种农民诗创作活动,也涌现出一批农民诗人。
村民郑有香就是其中之一。“我50多岁一把年纪了,书都没读过几本,写诗更不行。”一开始,郑有香很不自信,拒绝了余元峰的写诗邀请。
“又不要你掏钱,写写试试吧!”经不住余元峰软磨硬泡,郑有香最终决定试一试。在农民诗创作培训班上,郑有香写出一首小诗——“从前,娘家到余西村隔着泥泞的田路/现在,是风景和高楼/公路很宽,群山很高/所有的空气都慢下来,等你来呼吸……”这首诗得到了授课老师的表扬。
“我一直以为诗离我很远,没想到我也可以写诗。”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认可,郑有香受到了鼓舞。她一闲下来就写诗,写诗成为她的精神寄托。她说:“农村生活并不是大家印象中那样单调乏味,这里的文化生活很丰富。”
2021年10月,在衢州市作家协会、柯城区委宣传部等部门支持下,衢州市首家农民诗创作基地在余西村挂牌,定期组织周边村民、诗歌爱好者开展诗歌创作培训和交流。
如今,余西村一派诗意盎然的景象。不少村民在一起“碰撞”,激发灵感。他们围绕农家生活,结合个人所思所想,创作了很多反映乡村发展新风貌的诗歌。
打响诗画品牌,引来八方游客
清澈的大俱源溪流经沟溪乡。溪东,是余东村。溪西,是余西村。两村隔溪相望,余西村发展农民诗,余东村发展农民画。如今,两村以文化为媒,联动发展,逐渐打响了诗画品牌。以余东村和余西村为中心的余东未来乡村,逐渐成为最有艺术气息的未来乡村之一。
近年来,一辆辆旅游大巴驶进村里,一批批游客专程前来寻觅“诗和远方”。随着游客增多,当地村民纷纷办起特色民宿和农家乐,还有不少文艺工作者看中这里的文化氛围,办起了艺术工作室,开发农民画印染丝巾、诗画陶瓷杯等文创衍生产品。
本在宁波开设画廊的文艺工作者安冉来到余东未来乡村,创办了“南孔文化”咖啡馆,成为村里第一个入驻的文旅业态。
在外打拼多年的余西村村民巫水珍最近回到家乡,她把自家宅院扩建装修,建成上下两层的高端民宿,推门看山,开窗听水。巫水珍说:“游客们都是为诗情画意的生活而来,文化也改变了村民的生活。”
“近两年已有70余位乡贤和客商前来就业、创业,这个趋势还在继续强化。”沟溪乡党委书记陈建锋说。近一年来,余东未来乡村文化产业产值达2000余万元,较2019年增长约3倍。村里定期给村民分红,形成了村集体和村民都增收的双赢局面。
余东未来乡村还将有进一步发展,余东村发展农民画,余西村发展农民诗;聚焦一村一特色、一村一文化,把村庄串点成线、聚线成面,携手打造文化产业带……
如今,走进余东未来乡村,就能听见村里广播播放余元峰填词的村歌《在余东,画一个未来》。余元峰说:“填词时,我想到了自己的家乡,看到了乡村的发展潜力。我们可以不断吸引当地人留下、年轻人来这里创业,构建起有人来、有活干、有钱赚的乡村发展新面貌……于是,很快就写好了歌词。”
余元峰对家乡的美好希冀,在歌词中汩汩流淌:“亲亲的原乡人/土生土长创建好品牌/切切的归乡人/回乡创业共同富起来/火火的新乡人/昂首阔步奏响新节拍……”